霍听婷

成都地名由来集锦(三)

131、【柳荫街】

老南门大桥边上有条街叫柳荫街,明末张献忠在四川建立“大西国”,见一妇人带着两个孩子逃难,大孩子背着,小孩子牵着。张献忠一问,原来妇人在逃难中与家人走散了,背着的是大伯的孩子,而牵着的是自己的孩子。张献忠就觉得妇人的有点对,告知妇人在门前插一枝杨柳,大军经过时便可保证其人身安全。妇人回到家后把此消息告诉了左邻右舍,结果一条街上都插了杨柳,整条街的人都免遭屠杀,这就是柳荫街的来历。

132、【衣冠庙】 ★

以前的成都很小,衣冠庙已经算是城外了。话说关羽死后刘备没取回他的尸首,就在现在的位置立起一座衣冠庙来纪念他。每次祭祀,刘备出城都先在洗面桥沐浴焚香,再到衣冠庙拜祭。故此得名

133、【文庙街】

全国普遍修建文庙,专祀孔子,始于唐代。唐以前,则皆奉祀周公。汉景帝(公元前156~141年)时,文翁为蜀郡守,创建周公礼殿,为保护书籍,用石料修筑,号称“石室”。这条街原名文翁坊,是以街口立有纪念文翁的牌楼而得名,后经战乱,殿毁而坊亦圯,唐人于其故址建孔庙,兴学宫。学宫各代相承,清代为锦江书院。清末改学堂,为成都府中学。辛亥革命后,称成都联合中学。之后,改为石室中学。1949年后为成都市第四中学。文庙迄今未毁尽,现以文庙的方位,分为前、后、西三街。

134、【文圣街】

成都古时为蜀都,设郡守。唐玄宗幸蜀,升为南京,郡守也随之升为京尹。同城又设成都县令。到了宋代,又将广平县衙移入城内,改广平为华阳县。从此,成都城内便有一个郡(后又改为府)衙和两个县衙。郡有郡学,县有县学,郡、县又各建自己的文庙,郡守、县令各率其直属的学生到郡、县文庙内祭奠孔子。这样,成都便有三座文庙。成都东南属华阳县,文庙建在石室巷口。成都西北属成都县,文圣街便是成都县文庙所在地。

135、【武圣街】 ★

神是人封的。武圣和文圣一样,亦随朝代的变迁而变换。在唐代,对武将的祀典,以姜(尚)太公为首。南宋孝宗(公元1163年)以后,供奉岳(飞)忠武王为武圣。到了清代,不再供奉岳飞了,改祀关(羽)壮缪侯。但公道在人心,关羽虽因罗贯中的《三国演义》的流行而受人敬仰,而岳飞更以光复中华的民族英雄而受人尊崇。进入民国,关、岳并祀,在南门二巷子立关岳庙。与文圣街接近的武圣街,是专祀关羽的关庙。

136、【惜字宫街、字库街】

惜字宫是供奉传说中的汉字发明者仓颉的庙宇。焚化字纸,别有字库。古时出于敬惜字纸的风俗,中国很多地方均建有一种类似亭或塔的炉体,用来焚烧字纸,通称为“惜字亭”,四川多称为“字库”或者“惜字宫”。嘉庆《四川通志·祠庙》说:“惜字宫,古禹庙也,前殿祀仓颉,中殿礼禹王。”随着历史的演进,惜字宫逐渐成为供奉传说中的汉字发明者仓颉的庙宇。仓颉为黄帝时代的史官,是文字的创造者,被尊称为“制字先师”。世人对仓颉的贡献心存感念,于是衍生出爱惜文字、敬重字纸、不随意丢弃有文字的字纸等风俗习惯。古德曰:敬字如敬圣,惜字如惜金,惜字能得福,终身惜字者,其福无量。《颜氏家训》说:文字是“古圣贤心迹”,所以字纸不可秽用,废弃的字纸,应于焚化,可见敬惜字纸的风气,由来已久。古人惜字如金,凡有墨宝的任何纸张均不得妄自糟蹋,皆焚化以示敬意。过去,有专人捡拾字纸,积存一定数量后,再择良辰吉日放入“惜字宫”内焚烧,过化存神,收集了烧尽的灰烬再洒入河中,随流水而下,这个过程称之为“敬惜字纸”。往往,在四川很多地方,文风塔与惜字宫合二为一。惜字宫街和字库街,皆因此得名。

137、【五岳宫街】

“岳”为山之尊。东岳泰山,西岳华山,南岳衡山,北岳恒山(汉文帝名刘恒,汉代人避讳,改称常山),中岳嵩山,合称五岳。古代以三公之礼,祭五岳之神,所谓“五岳秩皆三公”(韩愈诗),那是很庄重的,是街为五岳宫所在地,今庙毁街存。

138、【纯阳观街】

纯阳观是供奉“八仙”之一吕洞宾 的道观。唐末,进士吕岩(洞宾)弃官学道,道号“纯阳子”,取道书“有一分阴气,不得成仙。有一分阳气,不得成鬼”之意。初仅邯郸有吕洞宾祠,清末慈禧专权,满汉文武大臣及国人皆以为非。慈禧乃假托自己系纯阳下凡,应享受万民烟火,一班谄佞之臣也纷纷上书大拍马屁。于是慈禧下令全国大中城市皆修“纯阳观”,列入祀典,则遍天下都有纯阳观了。成都的纯阳观规模甚大,占地四条街,有房产上百间。

139、【城隍庙街、城隍巷】

祭祀“水”与“庸”(与墉同)的典礼,《礼记》有记载。“水”即隍,即池。“庸”即城,古代的城墙濠沟,是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防御工事,所以古人造神以祀之,称城隍。成都有三座城隍庙。郡城隍庙(即府城隍庙),在东大街,街未以庙命名。成都、华阳两县各有各的城隍庙。城隍庙街的城隍庙属华阳县,成都县的城隍庙所在地,则称城隍巷,以示区别。

140、【昭忠祠街】

昭忠祠是清代专祀内外各战役中死烈的文武官吏的祠堂,经朝廷批准,才能入祠。

141、【忠烈祠街】

忠烈祠建于民国初年,是专为纪念辛亥革命、保路运动中牺牲的烈士而设的祠堂。当时的军政府设有“稽勋局”,负责调查审核,合格者才能入祠。该祠由专制时代的“会府”改建。会府是省城的大官们聚会朝拜皇帝的地方,供奉着木刻九龙牌位。上写:“当今皇帝万岁万岁万万岁”十一个金字。是街旧称会府街,后改称忠烈祠街。

142、【奎星楼街】

中国的旧星象家说,奎星是“二十八宿”之一,一共有五个星点,经常疏散排列。如五星相聚,则为文教昌明之象。又说,北斗七星,第一颗称魁星,所以科举时代中了状元,谓之“大魁天下”。“奎”“魁”读音相近,于是奎宿与魁星也分不清了,奎星楼,魁星阁也成了一回事。“魁”从斗、鬼声,是谐音字。于是世俗塑造的魁星佬,都是凶神恶煞的鬼象,还手持朱笔,摆出一副点状元的架势呢!

143、【放生池街】

佛教信徙讲究放生,以修来世。他们购地凿池,将水产动物放生于池内,让它们自由成活。放生池外筑墙高隔,前面的街墙上有石刻对联:“放乎中流随物性,生之者众见天机”。池上亭榭的联文是:“荷芰夏尤佳,淼淼漫漫三十庙。龟鱼晓无数,堂堂策策百千头。”池今已平。

144、【黉门街、国学巷】

黉门是学宫,旧时称士子考上秀才为“身入黉门”。清末停科举,两湖总督张之洞怕传统的国家从此衰废,奏请清廷的文化较高的省份创办“存古学堂”一所,取秀才应考,八年才得毕业。四川省在成都南门外买得杨昭勇侯赐等为堂址,招生开学,命这里为黉门街。民国改“存古学堂”为“国学院”,街名一度更名国学巷。

145、【慈惠堂街】

慈惠堂创于清雍正十三年(1735年)。堂门有全金大匾额,为“慈惠堂”三大字,是省会办的慈善机关。有田数百庙作为办堂的基金,政府每月有津贴,收养孤贫四百余人,以一候补道员负责主办。民国十四、五年(1925~26年)间,改官办为绅办,于是恭请“五老七贤”中的尹仲锡先生为总理,全权负责承办。尹承办二十多年,采取措施变单纯消费机构为若干个生产机构,在原来的基础上,创造出价值百万元以上的财产田八千亩,街房无算。抗日战争中,纳养沦陷区的难民、难童以及弃婴达八千余人,尹先生劳瘁至死。之所以把这条街列入以祠庙命名类,是因为堂创立以前,是一道观,庙内塑有灵官神像,俗传极为灵验。凡遭纠纷事件,官府还判不明息不了的官司,只要说一声到灵官神前赌咒,无理的人惧怕神仙显灵,便默默认输了。

146、【帘官公所街】

科举时代,各州县学子赴省城考举人,谓之乡试,明代初年的正副考官,是聘请名士担任,官职高低,在所不计。以后认为这样不够威严隆重,便由皇帝钦差大主考、副主考,赴各省主持乡试。虽然主考官不管行政事务,专阅试卷,决定去取,但是像四川这样的大省,有一万多名考生,连试三场,各作文十三艺,如此大量的试卷,断非两位主考官在个把月内可以看得完的。这就必须有同考官先行分阅,选拔优异的文卷上呈,谓之“荐卷”。正副主考再就“荐卷”审阅,然后会同公议,择优录取。这些同考官,是从外地“实缺知县”中,选择资历高、负文名的人,临时调来当差的。到省城时,便招待在帘官公所内,由总督对他进行一次考试,从中选取内帘官十三房,专阅试卷。外帘官无定额,负责办理收卷及校对、誊录(考生的本卷初不直呈,必由外帘官雇人誊抄一道,以免考官从字迹上认出是何人的试卷而循私舞弊)等事务。那第这些考官为什么称为帘官呢?因为考官进场阅卷以后,便垂帘与外界隔绝,免生弊窦,因而称为“帘官”。帘官公所用现代话说就是接待考官的招待所。

147、【燕鲁公所街】

河北省简称燕(亦称冀),山东省简称鲁,燕鲁公所是在这两省合建的会馆。规模较大,式样也好。清代,皇帝派来主持乡试的正、副主考官到成都,地方行政官员为他洗尘、饯行和做生,都在这里举行。迎、送倒容易理解,为什么还做生呢?未必每科的正、副主考官统统都生在那一个月内吗?这里面有个公开的秘密。那时,凡是钦差大臣,不管是从成都过路,还是专程来省内查案,公毕回京,地方上的大官们,都要送他点礼,塞他点包袱,望他回奏时说些好话,这叫“包荒”。那么,只管审卷衡文的主考官,不问政下,地方官怕他什么呢?怕就怕在他官衔上带有“钦差”二字。他虽不问政事,但回京后必然要向皇帝销差。万一皇帝随便问起:“你们把某省的民情吏治所见所闻奏来我听。”这中间是否公道正直便难说了。所以,便借做生为名,馈送寿礼。据说每人所得也不过几百两银子,但比过年时给灶王爷敬麦芽糖,请他“上天言好事”所花的钱要多得多了。

148、【江南馆街】

前清江苏、安徽、江西三省,归一个总督管辖,称谓“江南总督”。因江苏并不在长江之南,又改称“两江总督”。但江南之名,流传既久,所以三省人合建的会馆仍叫江南会馆。开始时,三省会馆各了各,这条街便叫三道会馆街。以后合为一所,统称江南会馆,街也因馆而易名。过去本省的人不能做本省的行政官员(武官则可),叫做“避籍”。人死外乡,必归葬故里。一时不能归葬,只好将灵柩停放在会馆里,有的停放达十年之久。所以经常有会馆闹鬼的传闻,而又以江南馆最甚。各个会馆都要选本省历史上乡望最高者当神供奉,有的不只一尊。如山西馆供关羽,燕鲁公所供孔、孟二夫子。而江南会馆的神位极多,戏台多达七座,随时都在办神会──演戏。名谓乐神实为乐人,冠盖云集,在成都堪称“冠军”。光绪(1875~1908)年间,江苏盱眙人吴棠任四川总督,特遣人从江苏昆山训练一部唱昆曲的科生,来成都供官场宴乐,号“舒颐班”,取开口而笑之义。这个班子以后便永远留在成都,与川剧融合,对川剧的发展起到一定作用。

149、【湖广馆街】

即现在的东风路二段。1949年前的智育电影院,就是湖广会馆改建,今为红旗剧场。

150、【贵州馆街】

贵州省以贫瘠著称,有“天无三日晴,地无三尺平,人无三分银”之说,所以会馆也小。后来贵州人李世杰、丁宝桢先后任四川总督,为了争体面,对旧会馆扩而大之,戏台、耳楼都盖得很精整。辛亥革命时,巡防军哗变,四川藩库所存的几万两白银,遭乱兵洗劫。军政府成立,尹昌衡任都督,经费无着。川剧名旦杨素兰,捐田六十庙助军。当时的袁世凯政府,曾颁发勋章(嘉乐章)表示奖励。杨素兰受勋之日在贵州馆演出《游园》。尹都督多喝了几杯,竟将杨拉下台来,迫其伴酒,台上台下,一片喧闹。警察总督杨维认为尹昌衡失仪,扣他一个月的薪俸,作为处罚。

151、【浆洗街】

浆洗街命名缘由从清代时开始,成都的皮革手工业者大多集中于此,他们把硝溶化在水里,浆洗生硬的皮革,然后再进行加工,制作成品。因为这个缘故,所以此街被命名为浆洗街。

152、【春熙路】

名字出自于老子《道德经》“众人熙熙,如享太牢,如春登台。”

153、【四圣祠、四圣祠街】

供奉孔子门下曾参、颜回、子路、子由的祠庙及庙旁街道。

154、【红布正街】

明代名青楼街,娼家悬红布为帘,外出时以红布条扎于一绺头发之内。

155、【染房街】

宋代为染坊所在地。明季染房迁城外后,此处逐步形成为角骨制品生产区,却仍以染房为街名。

156、【石笋街】

现在老西门外。杜甫有“恐是昔时卿相墓,立石为表今仍存”诗句,并介绍说石笋是在西门外陌上(约在今东门街附近)。明曹学佺虽将石笋列为成都西门之胜,但“则不复见矣”《蜀中名胜记》。后因以为街名。

157、【簸箕街】

现名解放路。原街西有大石如簸箕,因名,石早已不存。

158、【焦家巷】

位于中同仁路附近,小巷蜿蜒曲折,还保有原来的模样。据《成都地名掌故》记载,这条小巷之所以叫“焦家巷”,是因为清道光、咸丰年间,巷西头有苏将军住宅。苏为满族额苏哩氏,译姓焦。

159、【铜井巷】

在城区东南部,合江亭附近,这里仍有“铜井巷素面”的传说。据陆若愚介绍,其爷爷陆少云和妻子当年曾挑着担子,沿街叫卖素面。后来,夫妇俩在铜井巷开了面店,取名为“铜井巷素面”。

160、【挨打巷】

“挨打巷”就是现在的兴蓉东街,兴蓉东街在改造前没有具体的街名,但因为街道窄没有路灯,经常发生抢劫事件。到了晚上,路过的人经常“害怕挨打”而一路小跑,于是被附近居民称之为“挨打巷”。

161、【肥猪市街】

顾名思义就是以前的猪市。

162、【正通顺街】

古名“古佛庵街”,后称“正通顺街”,寓“通达顺畅”之意。门牌98号内曾是巴金故居,巴金笔下的“双眼井”,现已作为文物单位保留下来。

163、【井巷子】

灰色的老砖墙,还留着这条老巷特有的韵味。巷子中,有一口老井。据记载,这条巷本叫“明德胡同”,正因为这口水井,后改称“井巷子”。

164、【槐树街】

此街在少城内,清时名槐荫胡同,街内有槐树多株,可遮荫。辛亥革命后废胡同之称,改为街、巷,这条胡同改为槐树街。以槐树命名的还有双槐树,因街北侧一大户人家门前有两株大槐树得名。干槐树以一家院内有一枯老的槐树得名。

165、【桂花街、东桂街】

是蜀藩朱椿的花园,遍种桂花,清代改为东桂街。

166、【桂花巷】

亦因桂花树得名,清时名桂花胡同。

167、【冻青树街】

冻青即冬青,凌冬青翠。清乾隆四川提督岳钟琪住址,以其府内有一株合抱的冬青树而得名。

168、【梨花街】

明代,皇城东侧墙脚下种梨树。西侧种木芙蓉。形成街道后,分别以梨花、芙蓉命街名。原街内有一小桥,亦名芙蓉桥。清末,曾在梨花街内建潜溪书院,后改为华阳中学。

169、【荔枝巷】

荔枝是热带产物,盛产于福建、广东,四川省产自泸州、内江市的东兴区一带。杨贵妃喜啖荔枝,所谓“一骑红尘妃子笑,无人知是荔枝来。”说的是她所吃的荔枝,是通过驿道快马运到长字,供其享乐的。如果从闽、粤运至长安,荔枝早已腐烂。从四川沿子午谷驿道进至长安,快马五、六天可达,尚能保持荔枝的鲜味。因此可以判断,杨贵妃所吃的荔枝,必出自蜀无疑。成都气温偏低,荔枝不易成活,然唐诗人张籍《成都曲》有“锦江近西烟水绿,新雨山头荔枝熟”句,可见唐代时,成都也是产荔枝的,气温要比现在高若干度。荔枝巷必因古时那一带有荔枝树而得名。

170、【线香街】

线香,指无骨燃香,药料拦合搓成如火柴粗细的香,为区别敬神祭鬼的竹芯的燃香,故名线香。现在夏季常用的有鼎牌、鹤牌线香等。这条街手工作坊所产线香,系指类似现在盘旋成盘状的线香,用以敬神祗,驱臭气,避蚊蝇,点燃一盘、满室生香。明代此街就有线香作坊,明末战乱,街成废墟。清代有福建籍士兵钟姓者流落到此街,开设线香作坊,因而得名。后一度改为“代书街”,因拐弯的正府街,1949年前为省法院所在地。打官司需写状纸,而诉状又有一定的格式,一般人写不了。就有一些人,专门或业余在此街开设代写状纸小店或字摊,帮人写状得些钱财。这类人中,亦有专门代写代打官司的讼棍,故取名“代书街 ”,不久又复原名。

171、【椒子街】

系东门外靠北一条小街。街名来历,传说有二,一为街内有棵油兰树,果实名山胡椒,可以下药,故名椒子街。一为宋代以前,全国通用货币,最早为实物交换,后为贝壳、骨牙、石料等作为交换媒介。春秋(公元前776~476年)诸侯各国以铜铸币,与金银同为流行货币,以后又有了铁币。但钱币重量重,不易携带。宋代(960~1279)张乖岩帅蜀时,用兑票形式,以布印安代钱流通,称为“飞钱”,又名交子,即作交易用的筹码。后以纸印的飞钱也叫交子。这在货币史上是一重大革命,是世界用钞票的鼻祖,在世界上是流通纸币的第一。这条街位置在进出成都的咽喉,货币钱庄较多,招商旅店不少,使用“交子”普及,故名“交子街”,讹音“椒子街”。

172、【锣锅巷】

古代军中使用炊具之一的铜锅,晚上可敲击作为报更报警响器。清代康熙、雍正时代,为统一西藏,曾在成都着手准备,扩充军队,使这条街的铜器业得到发展。直到清末,仍有做锣锅的作坊开设。

173、【打铜街】

拐弯是锣锅巷,锣锅巷系马前大道,设有出售铜器的门市部,加工铜器的熔炉和敲捶作坊,则设在打铜街。清代后期,打铜作坊迁走不少到祠堂街开店,出售铜制壶、瓯、墨盒、镇纸等,但打铜街名流传下来。

174、【纱帽街】

开设有好多家制做戏曲服装、纱帽的作坊店铺。

175、【皮房街】

至今仍可见皮革制品商店。

176、【金鱼街】

是出售金鱼、鱼铒的集市。

177、【烟袋巷】

满街都是紫铜、白铜、竹、木制水烟袋、旱烟袋店铺。

178、【丝棉街、棉花街】

皆系加工丝棉(蚕丝)、棉花的作坊、商店。

179、【灯笼街】

清代举人以上人家皆悬有官阶、学位的纱灯,商贾店家门口,白天靠招牌、晚上挂写有店名灯笼以示识别,所以裱糊丝绸质地或纸灯笼,是一大行业。辛亥革命后,灯笼逐渐被油灯、电灯代替,灯笼作坊改为生产纸伞、竹扇作坊,但街名犹存。

180、【商业场】

清代以前,成都布匹百货商店大多分散经营,没有集中经营之地。清末,在各省增设“劝业道”一职,主持发展本地工商业,周善培曾留学日本,有文才和经营才干,被任命为劝业道来四川后,选定城中建设“劝业场”。

评论
热度(1)
回到首页
© 霍听婷 | Powered by LOFTER