霍听婷

成都地名由来集锦(四)

181、【锦江街】


街不临锦江,为何以锦江命名,岂只因成都人对此美名有所偏爱?唐德宗贞元六年(785)西川节度使韦皋,曾从西城内引水,凿解玉溪,因临溪而得名。


182、【玉沙街】


濒临解玉溪,有玉器作坊,取溪水夹带的泥沙解玉,故名玉沙街。白家塘、王家塘、子龙塘、均是解玉溪干涸后留下的池塘。


183、【玉带桥】


解玉溪转弯处,其形如带,上面建桥,名玉带桥。


184、【金河街】


唐宣宗大中七年(853)白敏中任西川节度使时,浚内江,由城西南角城,取五行西方庚辛金,金生水,名金水河,简称金河,街从河名。街建有金河上的第一座桥,名金花桥。经十八座以石为拱的桥梁入府河。


185、【半边桥】


金河上的桥,位于大城与少城之间,以桥心为界,各占半边,故名。


186、【沟头巷】


康太监修皇城,高垫地基,隆然居于中心。每岁大雨,流水四溢,有明渠暗沟宣泄出城,使城内免受洪涝之害。年久失睡,到了清代晚年,涝灾日益频繁,光绪年间,湖北人刘心沅(翰林、书法家)任成都知府,考官课,以省城如何排水为题,策问考生,命各抒己见。其中一份考卷言,正对书提督衙门的“狗头巷”为“沟头巷”之讹。沟头巷下面,是地下排水暗沟开头之处。成都要免涝灾,必从沟头开始疏通整个排水系统。刘知府采用其说,由主管其事的提督,每年冬季派遣军工、彻底疏通。验工时,士兵要从沟头爬行出城,才算竣事。后来军风不整,此役便废,城内又闹起水灾。


187、【九龙巷】


城内地下排水渠道,从沟头巷出去,便分为九支,号称九龙。其上面的巷道,叫九龙巷。


188、【三圣乡】 ★


据碑文载:三圣乡因有三圣庙而得名,三圣庙建于清代,供奉炎帝神农氏、黄帝轩辕氏、黄帝史官仓颉,后又改奉刘备、关羽、张飞,炎黄二帝系华夏始祖,刘关张乃三国英豪,古代圣贤使此地人气聚集,今逢盛世探明溯谨刻石为记。


189、【落虹桥街】


在东较场附近,是排水系统沟上面的一座桥,如彩虹落地,形容桥昌之美观。华阳县常在此处决犯人,世俗便讹呼为落魂桥,街亦因之冷背了。


190、【桂王桥】


位于落虹桥之西,再西为梓潼桥,双庆桥,总汇桥、状元桥、通顺桥,以至青龙街的青龙桥,桥都随排水沟渠的淤塞,早已无影无踪,唯留街名,供人了解过去市内沟渠的分布和变迁情况。


191、【南虹桥街】


南虹是上海的地名。抗战时期,南虹艺术学校由上海迁来成都,仍名南虹艺专,桥与街皆以南虹命名。据了解,南虹艺专的音乐系为四川音乐学院的前身,其美术系为四川美术学院的前身。


192、【黄忠路】 ★


位于成都市金牛区,和三国蜀汉名将黄忠有关,据说临近黄忠墓。


193、【马超路】 ★


位于成都市新都区,和三国蜀汉名将孟起墓有关。


194、【水津街】


津即渡口,此街是市区通向两江汇合处要道,故名。旧日成都的烧柴,主要靠岷江漂远,于是这条街成了成都的柴市。夏季水涨,漂运便利,柴价较低。冬末春初,江水干涸,柴价暴涨,以“升升米、把把柴”为生的贫民深受其害。


195、【桓侯巷】 ★


三国时,张飞在阆中被刺,谥号为“桓侯”。桓者,武也。灵柩运回成都,木雕首级下葬。这条街因传是张飞墓葬处(据考,不是张飞墓,实为成汉时期,公元304~347,成都的氐人统治者李寿或李势之陵,为夫妻合葬),故以命名。


196、【八宝街】


原来叫笆笆街,后来取谐音。


197、【大同巷】


原来叫大坟包,来历暂未找到,貌似又不像是谐音。


198、【多子巷】


以前其实叫刀子巷,由于当时觉得不吉利,便取谐音为多子。


199、【花照壁】


照壁,是中国传统建筑特有的部分。明朝时特别流行,一般讲,在大门内的屏蔽物。古人称之为:“萧墙”。据推测,成都花照壁应该是刻有花纹的照壁。另一说法为照壁下方种有花。故名。


200、【高笋塘】


地名的由来是一个传说,古时候有个男孩早年丧父,母亲含辛茹苦把他抚养成人,培养教育长大成材,其中艰辛可想而知,他努力考取状元之后衣锦还乡时母亲尚住在老茅屋里,他为了表示对母亲的养育之恩,在母亲所住的屋后种满她最爱吃的高笋,种了很大的一片池塘,为世人所传诵,高笋塘因此而得名,沿用至今。


201、【古雅坡路】


原名乌鸦坡路,后人觉得不吉利,取谐音,故名古雅坡路。


202、【跳蹬河】


其实这条所谓的河,就是一条小水渠,由于可以轻松跳到河对岸,故名跳蹬河。


203、【安如意】


多福多寿。与此命名相同的还有三多里,三多巷。


204、【青龙街】


【说法一】


古代神话传说,仙人居住天空星宿上。在北半球东方,有角宿、亢宿、氐宿、房宿、心宿、尾宿、箕宿共七个星宿组成龙形的东方天神。古代又把青、赤、黄、白、黑称为正色,代表东、南、西、北、中央五个方向。所以,东方为龙,称为青龙。后代道都把青龙、白虎、朱雀(红鸟)、玄武(黑龟或龟蛇合体),合称四方之神。又按《礼记·曲礼上》“行前朱雀而后玄武,左青龙右白虎”。因此,左边方位一般是以青龙作为代号。传说前蜀皇帝王衍在乾德元年(919)在成都城内西北角修有亭台楼阁,常住其内。由于他是皇帝,住地外面可以用四方四神命名,故取了青龙、白虎等地名。以后街道多次遭受兵燹,白虎街名似为不吉,故宋以后续建城市时未予恢复,仅青龙街留传下来。


【说法二】


过去在墨池(现十三中学)附近,有人见青龙从天而降,至墨池化为美女,因建龙女祠以为纪念。后此街命名为龙女祠街,改为青龙街。


205、【东华街】


位置在皇城东华门处。皇宫各门名称,均按一定礼制定名,东方日出为华,所以取名东华门,街依门而定名。


206、【九思巷】


原名九寺巷。《论语·季代》中说:“君子有九思,视思明,听思聪,色思温,貌思恭,言思忠,事思敬,疑思问,忿思难,见得思义。”是指待人处事应有的品德,以此命名含有君子自谦和警已之意。


207、【金河街】


本为襟河,因自城内斜出,状如衣襟,故名。唐节度使白敏中改为金河。又雍正《四川通志》称此河为禁河。天启《成都府志·关梁》所谓“金卞河……旧名禁河”。对旧字未指出上限年代,但这个称呼,可能起于明初。以其邻于蜀王宫禁之地,故有此称。可是习惯上大家仍称这条河为金河,靠着金河的这条道,称为金河街。金河边街,即过去的御河边街。御河两字是叫错了的。是把“沿河”叫做“御河”了,以致常常与城里的御河混淆,现已正式定名为金河边街。


208、【西月城街】


月城,即月牙城,是城外的一个月牙形的城墙(出兵的时候,先将官兵山城内开出,出完以后,即将内城关了,再开月城的城门,以防敌人袭击)。前代各地区城垣皆有月城,成都亦如此。月城又称“拥门”,或瓮门。


209、【东门街】


因它是满城的东方。满城,俗呼“少城”,当时它的大东门叫“迎祥门”,小东门叫“受福门”。今天的东门街,是满城大东门所在的地方,小东门在祠堂街东口。


210、【小南街】


是满城的南门,当时南门的正式名称叫“通阜门”。




211、【小北街】


是满城的北门,当时北门的正式名称叫“延康门”。


212、【西大街】


是满城的西门,也是大城的西门,当时的正式名称叫“清远门”。


213、【北东街】


因它位于北大街之东得名。


214、【东御街、西御街】


在明代蜀王府萧墙东垣外,是由北西南之御道两边的街道。在东的为东御街,在西的为西御街。


215、【东御河沿街、西御河沿街】


明初,康太监奉旨入蜀为朱椿修建蜀王府(皇城)。在其周围,挖土筑城,疏导河沟,外通金河,内边摩诃池,河面甚宽,建造皇城时,可运木料砖瓦。王府既成,内廷生活所需,可由船运入,此即御河。明亡藩废,清代三百年,王府改为考举人的试场──贡院,水道淤塞,逼近御河的街道,称御河沿街。御河上建桥十座,各有美称。河废,桥渐拆掉。平安桥街,以城西的平安桥而得名。成都的天主教堂首建于此。现桥废街名仍留。


216、【东珠市街、西珠市街、珠宝街、金丝街、银丝街、白丝街】


稍微留心成都地图,可见珠宝街、珠市街、金丝街、银丝街、白丝街等出售贵重首饰、生丝的街道,都集中在成都北门大街附近。寺庙道观也多集中于此。进入北门,就有真武庙(北大街)、火神庙(酱园公所街口)、五岳宫、白云寺、喇嘛寺、狐仙祠(通顺桥)、文殊院、灶君庙、如是庵、文庙(白家塘街)、愣伽庵等,都在北门几条街内,几乎一街一所寺庙道观,甚至一街两座庙宇。由此可以想见,[清代]成都北门,是何等繁华,买卖货物和赶庙会是多么吸引人。这与城市建设有关。明末清初,成都系一片废墟。清初的四川省省府,设在阆中。康熙初叶(1662)成都知府冀应熊着手建筑成都,因帝王居住北京,帝王派出使节到四川来,经川陕栈道从北门进入。所以在北门外天回镇建有“迎恩楼”。市内则先建北门入城大道。为给外人留下成都繁荣富庶景象,北门就建了出售金银饰物、珠宝玉器商店和吸引游人的寺庙道观,然后再陆续向城中发展。不过,珠市街最初确系猪市,其旁有米市(新开市街)、草市(街)、锣锅(巷)市场等。著名作家巴金祖父李浣云,住在通顺街,深宅大院的后门,是东猪市,认为不洁,出资在此修了不少独院,联接成街,借西猪市旁的珠宝市街之名,改东、西猪市为东、西珠市街,留用到现在。


217、【东丁字街、西丁字街】


因街形如丁字得名,并有横街一条。


218、【东顺城街、西顺城街】


因明代蜀王府俗称它为“皇城”。这些街道,是顺着蜀王府的萧墙建成的,萧墙清代就已经没有了,现在是按照从前的方位称呼在东的称东顺城街,在西的称西顺城街。


219、【东城根街、西城根街】


根是基脚的意思。因为这是过去满城的墙基,所以称为城根。在东的你东城根街,在西的称西城根街。


220、【北打金街、南打金街】


原是一条全为打金铺子的街道,以前还有南打金街,现在北打金街改名为红星路三段。


221、【下河坝街】


原系河边荒地,民国初年,逐渐形成街道。解放前为木材商人堆集木料的地方。因它位于北门大桥的府河下游,故名。


222、【长发街】


长发街在清代被叫做“长发胡同”,到上世纪初时才更名为“长发街”。据说当年街上有一个尼姑庵,庵中供奉着能征兆庄稼好坏的长发尼姑,为了纪念她,人们后来将街道命名为“长发街”。


223、【磨子桥】


建于清道光年间(1821—— 1850年),因桥面刻有磨槽状花纹,故名。一说是桥下有水碾,俗呼“磨子”。桥毁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,仅存地名。


224、【高攀桥】


俗称高板桥,桥为木石结构,建于清中叶,有桥楼,桥两头均悬匾。故老相传,桥竣工时,一游方老道士路过,误辟踩新桥,后悔不叠,连连施礼,口称:“高攀,高攀。”遂为桥名,今已不存。


225、【广福桥】


民国年间重修之《华阳县志》云:“广福桥清乾隆五十二年(1787年)修,嘉庆十六年(18月11年)重修,民国十二(1923年)培修,原为石材平式。”光绪年间翰林院侍讲学士颜楷曾为此桥题名,镌刻石碑立于桥侧,今佚。


226、【安顺桥】


旧名长虹桥,为木结构风雨廊桥,长60米,宽3米,建于清康熙初年(约1680年)。乾隆十一年(1746年),华阳县令安洪德重修,并题匾“安顺桥”。1947年7月初,成都遭遇特大洪水,全城尽成泽国,安顺桥被冲毁。灾后砌石为墩,架木为桥。1996年建为钢筋混凝土拱桥。


227、【机投镇】


前蜀王建、王衍曾在此大兴土木,营造皇家梅苑御园,并常来此地设宴赏梅。机投镇的得名缘于街头一桥墩形似织布机头,后谐音为机投。机投桥始建于清乾隆十年(1745年)桥成后,桥侧即形成集市。 1960年后改建为钢筋混凝土桥,桥墩系条石所筑。


228、【金花镇】


又名顺江场。金花桥建于明代,横跨江安河,为九孔石拱桥。《双流县志》云:“金花此地,自古以来为藏卫要冲,休憩之所。桥 下深潭,清澈如镜,时有映月散彩,故又称之为‘金花夜月’,为一胜景。”金花桥下有著名的金花堰,是牧马山灌渠的进水口。关闸时,千米长、百米宽的水面一平如镜。若逢秋高气爽,明月朗照之夜,但见粼粼波光,映月溢彩,静影沉壁,衬托看两岸的万家灯火,那恬静的夜景实在美丽。


229、【中山街】


这条小巷与辛亥革命并无关联,其南之提督衙门改为“中山公园”,这条雀市小巷

评论
热度(1)
回到首页
© 霍听婷 | Powered by LOFTER